九江體育幕后揭秘:獨家專訪,了解精彩背后的故事
前言
九江體育是一家總部位于中國九江市的體育公司。該公司成立于2003年,專注于體育賽事運營、體育會展、體育培訓和體育產(chǎn)業(yè)投資等業(yè)務(wù)。經(jīng)過多年的發(fā)展,九江體育已成為中國領(lǐng)先的體育公司之一。
獨家專訪:揭秘精彩背后的故事
近日,我們有幸采訪了九江體育的總經(jīng)理李偉先生,請他講述了九江體育幕后精彩的故事。
1. 九江體育是如何創(chuàng)立的?
李偉:九江體育成立于2003年。當時,我們看到中國體育產(chǎn)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的巨大潛力。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專業(yè)知識和資源,為中國體育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貢獻一份力量。
2. 九江體育的主要業(yè)務(wù)是什么?
李偉:九江體育的主要業(yè)務(wù)包括體育賽事運營、體育會展、體育培訓和體育產(chǎn)業(yè)投資等。我們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體育解決方案,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。
3. 九江體育取得成功的關(guān)鍵因素是什么?
李偉:九江體育取得成功的關(guān)鍵因素有很多,包括:
- 專業(yè)團隊:我們擁有一支經(jīng)驗豐富、充滿激情的專業(yè)團隊。
- 豐富資源:我們擁有豐富的資源,包括合作伙伴、場館和賽事IP。
- 創(chuàng)新精神:我們不斷創(chuàng)新,探索新的業(yè)務(wù)模式和發(fā)展機會。
- 客戶導向:我們始終以客戶為中心,為他們提供優(yōu)質(zhì)的服務(wù)和體驗。
4. 九江體育未來的發(fā)展計劃是什么?
李偉:九江體育未來的發(fā)展計劃是:
- 繼續(xù)深耕體育賽事運營領(lǐng)域,成為行業(yè)的領(lǐng)軍者。
- 拓展體育會展和體育培訓業(yè)務(wù),為客戶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(wù)。
- 加大體育產(chǎn)業(yè)投資,與更多合作伙伴攜手共創(chuàng)體育產(chǎn)業(yè)的未來。
結(jié)語
通過此次獨家專訪,我們深刻了解了九江體育的精彩故事。在專業(yè)團隊、豐富資源、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客戶導向的推動下,九江體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功。展望未來,九江體育將繼續(xù)深耕體育產(chǎn)業(yè),為中國體育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做出更大的貢獻。
李白的生平經(jīng)歷(簡單介紹)
李白(701年-762年) 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又號“謫仙人”,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,被后人譽為“詩仙”,與杜甫并稱為“李杜”,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區(qū)別,杜甫與李白又合稱“大李杜”。
據(jù)《新唐書》記載,李白為興圣皇帝(涼武昭王李暠)九世孫,與李唐諸王同宗。 其人爽朗大方,愛飲酒作詩,喜交友。
神龍元年(705年),李白五歲,發(fā)蒙讀書。 開元三年(715年),李白十五歲,已有詩賦多首,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,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。 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,好劍術(shù),喜任俠。
開元十二年(724年),李白二十四歲。 離開故鄉(xiāng)而踏上遠游的征途。 再游成都、峨眉山,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(今重慶市)。 三十歲之前到處游歷,廣交朋友,希望得到引薦,卻一事無成。
直到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,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,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,對其十分仰慕,便召李白進宮,令李白供奉翰林,職務(wù)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,陪侍皇帝左右。 天寶二年,李白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,始縱酒以自昏穢,又因權(quán)貴讒謗,玄宗疏遠,內(nèi)心煩悶,李白離開了宮廷。
天寶十四載(公元755年),安史之亂爆發(fā),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。 至德二載(757年),李白因投永王兵敗下獄,被判罪長流夜郎(今貴州桐梓)。 乾元二年(759年),李白經(jīng)過長期的輾轉(zhuǎn)流離,終于獲得了自由。
上元二年(761年),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。 在金陵,他的生活相當窘迫,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。
上元三年 (762年),李白病重,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,賦《臨終歌》而與世長辭。
擴展資料:
盛唐國力強盛,多數(shù)士人渴望建功立業(yè)。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,以“奮其智能,愿為輔弼,使寰區(qū)大定,??h清一”的功業(yè)自許,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(xiàn)“談笑安黎元”、“終與安社稷”的理想。 他以大鵬、天馬、雄劍自比,希望能像姜尚輔佐明君,像諸葛亮興復漢室。
李白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,可以做出一番功業(yè),對于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(quán)豪勢要,他投以強烈的鄙視,表現(xiàn)出傲岸不屈的性格。 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,不愿阿諛奉迎,也不屑于與俗沉浮。
然而現(xiàn)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,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,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,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(tài)度來掙脫桎梏、爭取自由。 其表現(xiàn)方式或縱酒狂歌,尋仙學道,然而,酒既無法銷愁,神仙更虛無飄渺。 于是他只好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、自由的化身來歌頌。
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,又有世俗的一面,他的理想和自由,只能到山林、仙境、醉鄉(xiāng)中去尋求,由于郁不得志,他的一部分詩中流露出人生如夢、及時行樂、逃避現(xiàn)實等思想,這在封建社會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參考資料:網(wǎng)絡(luò)百科-李白(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)
我想了解朱元璋小時候的經(jīng)歷?
出身布衣 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,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投附郭子興后由郭子興取的。 朱重八的父親,也不叫朱世珍,原名朱五四。 朱元璋的媽媽,叫陳二娘;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,二哥叫朱重六,他本人排行老三,所以叫朱重八。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《春在堂隨筆中》寫道:“元制,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,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,此于《元史》無征,冉證以明高皇(朱元璋)所稱其兄之名,正是如此。 ”他又舉當時紹興鄉(xiāng)間為例:“如夫年二十四,婦年二十二,命為四十六,生子即名‘四六’;夫年二十三,婦年二十二,合為四十五,生子即名‘五九’”,五九相乘,四十五也。 據(jù)俞樾鉤沉,明朝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,爺爺叫常重五,父親叫常六六;大將湯和的曾祖叫湯五一,爺爺叫湯六一,父親叫湯七一,等等,皆為佐證。 和大多數(shù)封建皇帝一樣,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為增加了幾分傳奇色彩,據(jù)《明史》記載:朱元璋的母親剛懷孕時,曾經(jīng)做了個夢,夢中有一個神仙給了她一粒仙藥,放在手中閃閃發(fā)光,于是她就吃了下去,他母親從夢中驚醒,但是仍余香滿口。 等到朱元璋出生時,紅光滿屋,時值夜晚,紅光從屋中射出,鄰居見后,以為失火,忙奔走相救,結(jié)果是虛驚一場。 朱元璋祖籍是江蘇句容縣(今南京市句容縣)通德鄉(xiāng)的朱家巷,其祖先世代耕田種地。 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統(tǒng)治者的剝削,舉家逃到了淮河岸邊的泗州盱眙(今安徽盱眙)墾荒種地。 朱初一死后,家里一貧如洗,朱元璋父親朱世珍(本來叫朱五回,后來朱元璋給父親追名為朱世珍)只好東遷西移,五十歲時,才在濠州鐘離縣(今安徽鳳陽)的東鄉(xiāng)定居下來,并在這里有了朱元璋。 由于營養(yǎng)不良,朱元璋小時候體弱多病,瘦得皮包骨頭。 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,認為只有觀音菩薩才能救他一命,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。 于是,他們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覺寺,并讓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為師。 朱元璋到了10歲時,其父親朱世珍為了躲避沉重的賦役,再次搬家。 后來就在太平鄉(xiāng)的孤莊為地主劉德種地,朱元璋就為劉德家放牛。 在放牛的過程中,朱元璋結(jié)識了徐達、湯和、周德興等人,并成為要好的朋友。 日后,徐達、湯和、周德興等人為建立明朝南征北戰(zhàn),立下了功勛,成為開國元老。 朱元璋自幼聰明頑皮,并曾經(jīng)讀過幾天書,所以鬼主意最多。 常玩的游戲就是扮皇帝,他穿著破衣爛衫,把棕樹葉撕成絲絲縷縷,粘在嘴上當胡子,用一塊車輻板放在頭上頂著當作平天冠,然后往土堆上一坐,就裝模作樣稱起皇帝來,還讓伙伴每人撿一木塊,用雙手捧著,三跪九叩,并高呼萬歲。 當放牛娃,不僅常挨主人打罵,而且經(jīng)常吃不飽,只有餓肚子放牛,于是發(fā)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。 一天放牛時,朱元璋和徐達、湯和、周德興都覺得肚子餓,于是朱元璋出點子,將一頭小牛犢殺掉,大家烤著吃了。 沒多久,只剩下一張牛皮、一堆骨頭和一條牛尾巴。 吃完了,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?大家都發(fā)愁了,于是互相埋怨。 朱元璋于是站出來,想了個辦法,他讓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,把血跡掩蓋起來,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巖縫里,就說小牛鉆進山洞里去了,拉不出來。 小伙伴都紛紛贊同。 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瞞不過地主劉德,結(jié)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頓并趕回了家,而且給父親增添了賠償小牛的債務(wù)。 但是朱元璋卻因敢作敢當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。 流浪行童 蒙古帝國統(tǒng)治時期把人分為四等,蒙古人統(tǒng)治下的漢人、南人是賤民。 殺蒙古人償命,殺回回罰銀八十兩,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。 漢人村里新媳婦的頭一夜一定要給蒙古保長,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,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,不能擁有武器,只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。 賦役沉重,再加上災(zāi)荒不斷,廣大漢人在死亡線上掙扎。 1343年,濠州發(fā)生旱災(zāi)。 不料次年春天又發(fā)生了嚴重的蝗災(zāi),莊稼被蝗蟲吃得干干凈凈。 禍不單行,接著又發(fā)生了瘟疫。 一時間,家家戶戶都死人,一個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幾人,甚至幾十人。 不久,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,不到半個月,其64歲的父親、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后去世。 朱元璋和二哥眼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,家里又沒錢買棺材,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。 可嘆朱世珍一生勞苦,生無立足之地,死無葬身之處。 朱元璋和二哥放聲痛哭,驚動鄰居劉繼祖,于是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。 他們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尸體,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。 三十五年以后,朱元璋回憶起此事時,仍難抑悲痛之情,他在《皇陵碑》中寫道:“殯無棺槨,被體惡裳,浮掩三尺,奠何肴漿!”不到半個月,昔日和睦溫暖的家不存在了,父母的疼愛也一去不復返了。 家破人亡的慘痛,深深地影響著朱元璋的心境,使他仿佛跌進了無底深淵。 這時,為了活命,朱元璋與他的二哥、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,各自逃生。 朱元璋實在走投無路之下,想起幼時曾經(jīng)許愿舍身的皇覺寺,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,在寺里剃度為僧,做了小行童。 他在寺里每日掃地、上香、打鐘擊鼓、燒飯洗衣,整天忙得團團轉(zhuǎn),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。 日子一長,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。 一天,他掃地,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,于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。 還有一次,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,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。 朱元璋心想,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,還怎么管殿宇?更害得自己受罵,越想越氣。 于是,朱元璋就找管筆,在伽藍神的背后寫了“發(fā)配三千里”幾個字。 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壓迫的性格。 可是,朱元璋做行童不久,寺里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,寺里也得不到施舍,主持高彬法師只好罷粥散僧,打發(fā)和尚們云游化緣。 這樣,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,而且還不會念經(jīng)、做佛事,但是沒有辦法,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,離開寺院托缽流浪。 這時朱元璋年僅17歲。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,他聽人說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,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,然后折向西進入河南,到了固始、信陽,又往北走到汝州、陳州等地,東經(jīng)鹿邑、亳州,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覺寺。 在這流浪的三年中,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,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,見了世面,開闊了眼界,積累了社會生活經(jīng)驗。 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、果敢的性格,但也使他變得殘忍、猜忌。 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,也正是元末農(nóng)民起義風起云涌的時期。 社會上廣泛流傳著“明王出世,普度眾生”的說法,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。 朱元璋在流浪中,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,他目睹國是日非、人民生活惡化的現(xiàn)狀,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。 于是在回到皇覺寺后,朱元璋發(fā)奮勤學,廣交朋友,準備干出一番事業(yè)來。 1351年,白蓮教首領(lǐng)韓山童、劉福通在穎州(今安徽阜陽)發(fā)動起義,并推韓山童為明王。 同年八月,彭瑩玉、徐壽輝在蘄水(今湖北浠水)起義。 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,故稱紅巾軍。 1352年,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。 朱元璋聞聽起義的消息,不由心想,老在寺院里,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,性命難保。 正在此時,朱元璋收到兒時伙伴湯和的信,湯和在信中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義軍。 恰在此時,朱元璋的師兄秘密告訴他,說有人知道此信,要去告密。 于是,朱元璋放下缽盂,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。 這一年,朱元璋25歲。 將帥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,因為他作戰(zhàn)勇敢,而且機智靈活、粗通文墨,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,于是郭子興就把朱元璋調(diào)到帥府當差,任命為親兵九夫長。 朱元璋精明能干,處事得當,打仗時身先士卒,獲得的戰(zhàn)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,得了賞賜,又說功勞是大家的,就把賞賜分給大家。 不久,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。 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,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。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(yǎng)女,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。 馬公死后,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(yǎng)。 此時,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,對自己的事業(yè)將會有很大的幫助。 于是便把21歲的養(yǎng)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,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。 有了身份,便不能再用從前的小名重八了,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,字國瑞。 當時,在濠州城中,紅巾軍有五個元帥。 郭子興一派,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,兩派之間矛盾重重。 這年九月,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,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,彭大與郭子興交好,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。 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,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,并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,準備殺掉郭子興。 朱元璋聞訊后,在彭大的支持下,率兵救回了郭子興。 從此,兩派結(jié)怨更深了。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(quán)奪利,矛盾重重,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,開創(chuàng)新局面。 至正十五年(公元1355年)六月中旬,朱元璋回鄉(xiāng)募兵,少年時的伙伴徐達、周德興、郭英等和同村鄰鄉(xiāng)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,紛紛前來投效。 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,回到濠州,郭子興十分高興,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(zhèn)撫。 這年冬天,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,趙均用自稱永義王,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。 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,于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、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,南略定遠。 在南略定遠途中,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,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。 統(tǒng)率著這支隊伍,朱元璋向東進發(fā),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,元帥繆大亨投降。 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,并南下滁州(今安徽滁縣)。 在南下滁州途中,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。 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,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: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,不亂殺人,很快便可平定天下。 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,于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,并囑咐李善長好好協(xié)調(diào)將領(lǐng)間的關(guān)系,共創(chuàng)大業(yè)。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,其親侄兒文正、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(后來取名文忠)前來投靠。 從他們口中,朱元璋得知二哥、三哥、姐姐都去世了,不免傷心。 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,甚是可憐,于是,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(yǎng)子,改姓朱。 后來,朱元璋又收養(yǎng)了二十幾個義子。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,郭子興受到趙均用、孫德崖等人的排擠,所以,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,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。 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(quán),三萬人的隊伍,紀律嚴明,軍容肅整,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。 1353年,朱元璋任命虹縣(今安徽泗縣)人胡大海為前鋒,一舉攻克了和州。 消息傳來,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,鎮(zhèn)守和州。 一次,朱元璋外出,看到一個小孩在哭,朱元璋問他為什么哭,答說是等父親。 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,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,父親在營中養(yǎng)馬,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,只好以兄妹相稱。 朱元璋意識到,部隊軍紀存在問題,他們攻破城池后,擾民滋事,擄掠婦女,這樣下去,部隊將失去民心。 于是,朱元璋召集眾將,申明紀律,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,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。 此事廣為傳頌,朱元璋深得民心。 此年三月,郭子興病逝,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,妻弟張?zhí)鞛橛腋痹獛?,朱元璋為左副元帥? 名義上,都元帥是軍中之主,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。 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,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,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?zhí)煊杏掠兄\,并且手下又有人才。 所以,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。 朱升獻策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,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“高筑墻、廣積糧、緩稱王”。 高筑墻是指加強軍事防備,鞏固后方;廣積糧是指發(fā)展經(jīng)濟生產(chǎn),儲備糧食,增強經(jīng)濟實力;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,以免樹敵過多。 這三條建議極具戰(zhàn)略眼光,是朱元璋發(fā)展初期的指導思想。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后,糧食供應(yīng)成了問題。 與和州相對,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(今安徽當涂)、蕪湖是盛產(chǎn)稻米的地方,但是沒有船只,只能望江興嘆。 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,朱元璋親自處理合并事宜。 七月間,巢湖水軍千余只戰(zhàn)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。 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只,從和州東渡長江。 到達對岸的采石,常遇春一馬當先,率軍沖殺,攻克采石,獲得大量糧食。 將士想把糧食和戰(zhàn)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。 見此,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,任船順流而下,斷絕退路。 將士們見無路可退,一鼓作氣,在朱元璋率領(lǐng)下攻克太平。 進入太平,朱元璋重申軍紀,嚴禁擄掠,有個別兵士犯禁,立即處死,因此,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?shù)匕傩盏膿碜o。 朱元璋于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,自己做元帥,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。 這樣,朱元璋便開始了穩(wěn)固根據(jù)地的工作。 至正十六年(公元1356年)三月,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(fā)起攻勢,進攻江南元軍。 乘此機會,朱元璋親自統(tǒng)率水陸大軍,第三次進攻集慶(今江蘇南京)。 在第三天,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,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。 但是,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,軍心不定。 于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,在夜里守衛(wèi),而自己身邊,只留有親兵統(tǒng)領(lǐng)馮國用一人。 第二天,降軍知道此事,都十分感動,疑慮全消,甘愿跟隨朱元璋打天下。 于是,戰(zhàn)爭進行得十分順利,不到十天,朱元璋便攻下集慶。 朱元璋進城后,下令安撫百姓,改集慶為應(yīng)天府。 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后,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,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。 朱元璋在應(yīng)天則設(shè)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,以廖小安為統(tǒng)軍元帥,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。 此時,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,聲勢比過去大了很多,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,而且四面受敵。 東面和南面是元軍,東南是張士誠,西面是徐壽輝,雖然同是反元武裝,但是張、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。 不過,北面小明王、劉福通率領(lǐng)的紅巾軍主力,大大牽制了元軍,而且,張士誠、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。 這樣一來,朱元璋暫時沒有對付不了的敵人,并且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(fā)展機會。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務(wù)是鞏固以應(yīng)天為中心的根據(jù)地。 于是在占領(lǐng)應(yīng)天不久,朱元璋立即派徐達攻取鎮(zhèn)江。 出戰(zhàn)前,為了嚴明軍紀,朱元璋故意以放縱士卒的罪名將徐達抓起來,并準備以軍法處斬。 此時,李善長出來求情,眾將不知是計,也一起求情。 于是朱元璋就順水推舟,說看在眾人的面上,暫時免去徐達死罪,不過要徐達攻下鎮(zhèn)江后,做到不燒不搶,方可完全赦免徐達之罪。 眾將見對待主將尚且如此嚴厲,因此,無不嚴守軍紀,鎮(zhèn)江很快攻下。 到1357年冬,朱元璋在一年的時間里先后攻下了金壇、丹陽、江陰、常州、常熟、揚州等地,控制了應(yīng)天周圍的戰(zhàn)略據(jù)點。 到1359年,從現(xiàn)在的地圖看,朱元璋已經(jīng)占領(lǐng)了江蘇南京、太湖以西,往南經(jīng)江蘇、安徽、浙江三省交界處,到浙東的一塊長方形地區(qū)。 與四年前剛占領(lǐng)應(yīng)天時相比,形勢已大有改觀。 在完成了“高筑墻”的部署后,朱元璋便著手實行“廣積糧”了。 在初期,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,即征收“寨糧”。 但是長此以往,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,失去民心。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,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(chǎn)外,決定推行屯田法,大力開展軍隊屯田,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,負責興修水利,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。 幾年工夫,到處興屯,府庫充盈,軍糧充足。 在1360年,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“寨糧”,以減輕農(nóng)民負擔。 為了積糧,朱元璋明令禁酒,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,私自釀酒獲利,朱元璋知道后,下令殺了胡三舍,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,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。 朱元璋大怒,堅決嚴明軍紀,于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。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,朱元璋還不斷網(wǎng)羅人才,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,朱元璋在應(yīng)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。 這些人在朱元璋統(tǒng)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,如李善長、朱升。 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,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解實,詢問漢高帝、漢光武、唐太宗、宋太祖、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,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(chuàng)一個新的封建皇朝。 削陳平張 朱元璋建立以應(yīng)天為中心的根據(jù)地,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,長江下游有張士誠,東南鄰方國珍,南鄰陳友定。 方國珍、陳友定的目標在于保土割據(jù),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,沒有多大雄心;陳友諒最強,是朱元璋占領(lǐng)應(yīng)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。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。 后來他殺死倪文俊,并于1360年挾持徐壽輝,攻占了太平、采石。 于是陳友諒以為應(yīng)天唾手可得,就殺了徐壽輝,在采石稱帝,國號漢,改元大義。 接著,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(yīng)天,平分朱元璋的領(lǐng)地,應(yīng)天大震。 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,一時眾說紛紜。 惟有劉基默不作聲,朱元璋知道劉基有主張,于是征求他的意見,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,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。 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,但是他殺君自立,部眾離心,人民疲敝,故而不難戰(zhàn)勝,只要等他們深入,再以伏兵擊之,不難取勝。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,于是設(shè)計誘敵深入,制造戰(zhàn)機。 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,于是康茂才修書一封,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,約陳攻擊應(yīng)天,并說愿意在江東橋作內(nèi)應(yīng)。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,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(yīng)天郊外的江東橋,才發(fā)現(xiàn)橋是石橋而非木橋,方知受騙中計。 但為時已晚,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,陳友諒大敗。 朱元璋收太平,占領(lǐng)信州、安慶。 陳友諒敗逃九江,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,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,陳友諒逃往武昌,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。 正在這時,中原紅巾軍發(fā)生分裂,力量削弱。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,張士誠乘人之危,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,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。 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,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,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,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。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,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,于是率兵進攻洪都(今江西南昌)。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(lǐng)將士堅守八十五天。 至正二十三年(公元1363年)七月,朱元璋統(tǒng)兵二十萬,進發(fā)洪都,陳友諒獲悉后,撤出圍軍,迎戰(zhàn)朱元璋,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(zhàn)。 鄱陽湖水戰(zhàn),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,至十月三日結(jié)束,進行了三十六天。 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(fā)揮小船靈活的長處,火攻陳軍,最終取勝,陳友諒被亂箭射死。 1364年元旦,朱元璋稱吳王,建百官司屬,仍以龍鳳紀年,以“皇帝圣旨,吳王令旨”的名義發(fā)布命令。 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,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,朱元璋為西吳。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,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,陳理最終出城投降。 在吞并了陳友諒后,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。 張士誠是泰州(今屬江蘇大半)人,早年販賣私鹽為業(yè)。 元末發(fā)動鹽徒起義,于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,建國號為周,建元天。 1356年,建都平江(今蘇州)。 消滅陳友諒父子后,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,一舉攻下通州、興化、鹽城、泰州、高郵、淮安、徐州、宿州、安豐諸州縣,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(qū)。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,朱元璋發(fā)表檄文聲討張士誠。 檄文列舉了張士誠八大罪狀,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與西吳有關(guān)外,其余的全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。 不看開頭和結(jié)尾,非常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元朝的討伐令。 這表明朱元璋已經(jīng)以順承天命的王自居,準備繼承王朝的正統(tǒng)。 朱元璋的軍隊攻勢迅猛,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,杭州、湖州先后投降,平江成為孤城。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,發(fā)動平江戰(zhàn)役。 在圍城的同時,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(yīng)天來,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,小明王沉于江底。 接著,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,稱1367年為吳元年。 平江戰(zhàn)役開始時,朱元璋筑墻圍城,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,高過城墻,以弓弩、火銃向城內(nèi)射擊,還設(shè)襄陽炮日夜轟擊。 城內(nèi)一片恐慌,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。 張士誠反復無常,貪圖享受,對部下也十分放縱。 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,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(zhàn),仍不忘享樂,坐在銀椅上飲酒,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,結(jié)果桃子還沒到口,恰好一炮打來,腦袋被打得粉碎。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,都被張士誠拒絕。 張士誠死守平江,糧盡后,便以老鼠、枯草為食;箭盡了,便以屋瓦為彈。 直至正二十七年(公元1367年)九月初八,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,張士誠則展開巷戰(zhàn)相抵抗。 最后,張士誠被俘,解往應(yīng)天。 朱元璋問話,他不搭理;李善長問他,他則破口謾罵。 朱元璋氣極,命手下衛(wèi)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,連尸骨都燒成灰。 當時張士誠47歲,東吳滅亡。 明朝統(tǒng)一 消滅東吳張士誠后,朱元璋大體上占據(jù)了今天的湖北、湖南、河南東部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和浙江,這些是全國最富庶、人口最稠密的地區(qū)。 因此,進行大規(guī)模南征北伐的時機成熟了。 當時南方的形勢是方國珍占據(jù)浙東、陳友定據(jù)有福建、明玉珍控制著四川,廣東和廣西則仍處在元朝統(tǒng)治中。 在平江戰(zhàn)役快結(jié)束之時,朱元璋已派參政朱亮祖率兵進攻方國珍,然后又命湯和為征南將軍,從寧波進攻方國珍,方國珍于至正二十七年(公元1367年)十二月歸降。 與此同時,朱元璋與劉基細細商定了北伐計劃。 此時常遇春提議:直取大都,以其精兵消滅元朝的疲卒,占領(lǐng)大都后,分兵出擊,則大功告成。 為此,朱元璋不贊成,他認為大都是元朝經(jīng)營了上百年的都城,防御工事堅固,孤軍深入進攻,太過危險,應(yīng)先取山東,再占河南,折攻潼關(guān),取得東西南三方面的軍事要點,然后再攻取大都,必將成功。 諸將對此表示贊同。 于是,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,統(tǒng)率全軍;以常遇春為副將軍,另以參將馮勝、右丞薛顯、參將傅友德各領(lǐng)一軍,全力北伐。 朱元璋再三申明軍紀,告誡出征將士,北伐不是攻城略地,而是推翻蒙元暴政、解除人民痛苦。 隨后還發(fā)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,文中提出“驅(qū)逐胡虜,恢復中華,立綱陳紀,救濟斯民”的口號,這對中原地區(qū)的廣大漢族人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;檄文還表示,對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為新皇朝臣民,則與中原人民一樣看待。 北伐軍節(jié)節(jié)勝利,迅速攻下山東諸郡。 至正二十八年(公元1368年)四月占領(lǐng)開封,平定河南,同時攻克潼關(guān)。 八月,攻克元朝首都大都(今北京),元順帝見孤城難守,于是帶著后妃太子慌忙棄城逃走,奔向漠北,統(tǒng)治中原長達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趕出了中原。 在南征北伐不斷取得勝利的情況下,至正二十八(公元1368年)正月,40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,于應(yīng)天南郊登基,建國號大明,改元洪武,以應(yīng)天為南京。 經(jīng)過十六年的征戰(zhàn)討伐,朱元璋終于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夢想,“驅(qū)逐胡虜,恢復中華”,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、小行僧,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。 1371年,明軍入川,夏主明升暗降,四川平定。 1381年,朱元璋命傅友德、沐英、藍玉進攻云南,次年攻破大理,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統(tǒng)一。 1387年,馮勝、傅友德、藍玉奉命進攻遼東元朝殘將納哈出,納哈出無路可走,只好投降,遼東平定。 至此,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,全國已基本上統(tǒng)一。